小时候见过奶奶做锅边糊。把大米泡一夜,用石磨磨成米浆,农村的土灶烧上柴火,把大锅烧到一定热度,用舀子把米浆均匀的洒在锅边,差不多好的时候,用锅铲铲下来,下面煎得金黄色,如此反复,一桶米浆的锅边糊就做好了。要吃的时候,锅里高汤烧开,把锅边糊放入,加入紫菜,虾米之类的,稍煮就可以了。
老家有些店有在做锅边糊,县城的西门菜市场就有一家,有一年开车送爸妈回家的时候,去吃过一回。感觉味道一般,不像家里做的好吃。妈妈知道我们喜欢吃锅边糊,回家的时候,经常也会煮锅边糊给我们吃。老爸从菜市场买来锅边糊,妈妈负责煮,高汤,紫菜,五花肉条完美融合,味道好极了。
老爸说以前县城有一家小店,老板叫五地公,一家人一起开的小作坊,做的锅边糊味道很好,生意兴隆,经常大排长龙,还上过民国时期的报纸。老爸认识那个老板,他做事很认真,烧的火对木柴也有讲究,只用杉木。高汤用的猪骨头也很有讲究,大米自然也要选口感好的。对味道的坚持,对食材的讲究,对做事的认真,才能让他家的锅边糊美名远扬。可惜他的后代不再做锅边糊了,这种美味也只能留在老爸的记忆中了。
厦门也可以吃到锅边糊,开元路那边就有一家,味道也不错。还是小时候吃的锅边糊好吃,也许那是回不去的味道,才觉得那时的锅边糊好吃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mingfeixc.com/27601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